双立春,这一独特的现象源于农历与阳历的时间错位。一年中为何会出现两次立春?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古人对寒暑变化的深刻洞察。为了顺应自然的节律,古人在农历中巧妙地设置了闰年。每十九年,便加入七个闰月,这样的设置使年份有了丰富的变化:七年无立春,七年双立春,还有五年则是单立春。
你是否听说过“寡年”或“无春年”?这并非凭空杜撰,而是在农历中真实存在的现象。以乙酉年为例,这一年全年都没有立春。这样的年份被形象地称作“寡春年”或“无春年”,甚至有人将其喻为“寡妇年”。从天文角度看,这只是农历与阳历时间差异造成的阴差阳错。
阳历,是依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。地球公转一周,我们称之为一年,时间约为365.24天。而农历,则是按照月亮的盈亏变化来制定,有平年和闰年之分。平年一般有354或355天。
值得一提的是,我国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。在这十九年中,会安排七个闰月。这样一来,农历的闰年就有了383天或384天,比阳历一年多了约19天。而立春的节气,基本固定在每个阳历的2月4日左右。每逢农历的闰月,便会出现两个立春;而在部分平年,则没有立春。
以猴年的2004年为例,因为是闰二月,即农历闰年,所以这一年经历了两次立春——阳历2004年2月4日的立春和阳历2005年2月4日的立春。这就是所谓的双立春。而紧随其后的鸡年——2005年,因为始于二月九日,没有立春。这种无春、双春、单春的现象,每十九年一个周期,循环往复。